攝生三要(標點本)

From Wikisource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經由維基文庫用戶添加和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攝生三要(標點本)
by 袁了凡

一 聚精[edit]

經云:腎為藏精之府,又云:五臟各有藏精血,無停泊於 其所。蓋人未交感,精涵於血中,未有形狀。交感之後,慾 火動極,而周身流行之血,至命門而變為精以泄焉。故 以人所泄之精貯於器,拌少鹽酒露一宿,則復為血矣。

左為腎,屬水。右為命門,屬火。一水一火,一龜一蛇,互相 橐籥。膀胱為左腎之腑,三焦有脂膜如掌大,正與膀胱 相對。有二白脈自中而出,夾脊而上貫於腦。上焦在膻 中,內應心。中焦在中脘,內應脾。下焦在臍下,即腎間動 氣。人身之血,散於三焦,晝夜流行,各有常度。百骸之內, 一毛之尖,無弗貫撤者,此血也。而即精也。至命門化為 精而輸,將以去人之盛。血則周身流濫,生子畢肖其父。 血微則形骸有不貫之處,生子不能相肖。血枯則不能 育矣。

元精在體,猶木之有脂。神倚之如魚得水,氣依之如霧 覆淵。方為嬰孩也,未知牡牝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純 純全全,合於大方,溟溟清清,合於無淪。十六而真精滿, 五臟充實,始能生子。然自此精既泄之後,則真體已虧, 元形已鑿,惟借飲食滋生精血,不知持滿,不能保嗇,所 生有限,所耗無窮,未至中五衰盡,見百脈俱枯矣。是以 養生者,務實其精。實精之要,莫如經年獨宿,不得已為 嗣續計,房帷之事,隔月一行,庶乎其可也。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 曰慎味。今之談養生者,多言採陰補陽,久戰不泄,此為 大謬。腎為精之府,凡男女交接,必擾其腎,腎動則精血 隨之而流。外雖不泄,精已離宮,即能堅忍者,亦必有真 精數點,隨陽之痿而溢出,此其驗也。如火之有烟焰,豈 能復反於薪者哉!是故貴寡慾,精成于血。不獨房室之 交損吾之精,凡日用損血之事,皆當深戒。如目勞於視, 則血以視耗,耳勞於聽,則血以聽耗。心勞於思,則血以 思耗。吾隨事而節之,則血得其養,而與日俱積矣。是故 貴節勞,主閉藏者,腎也。司疏火者,肝也。二藏皆有相火, 而其系上屬於心,心君火也。怒則傷肝而相火動,動則 疏泄者用事,而閉藏不得其職。雖不及合,亦暗流而潛 耗矣。是故當息怒。人身之血各歸其舍則常凝,酒能動 血,人飲酒則面赤,手足俱紅,是擾其血而奔馳之也。血 氣既衰之人,數月無房事其精必厚。然使一夜大醉,精 隨薄矣。是故宜戒酒。內經云:精不足者,補之以味。然醴 都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淡之味,乃能補精耳。蓋萬物皆 有其味,調和勝而真味衰矣。不論腥素,淡煮之得法,自 有一段冲和恬澹之氣,益人腸胃。洪範論味而曰:稼穡 作甘。世間之物,惟五穀得味之正,但能淡食穀味,最能 養精。又凡煮粥飯而中有厚汁,滾作一團者,此米之精 液所聚也。食之最能生精,試之有效!

鍊精有訣,全在腎家下手。內腎一竅,名元關。外腎一竅, 名牝戶。真精未洩,乾體未破,則外腎陽氣至子時而興。 人身之氣與天地之氣,兩相脗合,精洩體破而吾身陽 生之候漸晚。有丑而生者,次則寅而生者,又次則卯而 生者,有終不生者,始與天地不相應矣。鍊之之訣,須半 夜子時,即披衣起坐,兩手搓極熱,以一手將外腎兜住, 以一手掩臍,而凝神於內腎,久久習之而精旺矣!

二 養氣[edit]

人得天地之氣以生,必有一段元氣,亭毒(停頓)於受胎之先,道家所謂先天祖氣是也。又有後天之氣,乃 呼吸往來,運行充滿於身者,此與先天之氣同出而異名。先天絪絪縕縕,生於無形。而後天則有形 而可見。先天恍恍惚惚,藏於無象,而後天則有象而可求。其實一物而已。故養氣之學,不可不講。孟 子蹶趨動心之說,所宜細玩。養氣者,行欲徐而穩,立欲定而恭,坐欲端而直,聲欲低而和,種種施為, 須端詳閒泰。當於動中習存,靜中習定,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氣中。行之久自有聖賢前輩氣象, 舉扇便有風,為滿天地間皆是氣也。孟子曰:塞乎天地之間,誠然!誠然,故人在氣中,如魚在水中,氣 以養人之形,而人不知。水以養魚之形,而魚不覺。養氣者,須從調息起手,禪家謂:息有四種。凡鼻息 往來有聲者,此風也,非息也。守風則散,雖無聲而鼻中澀滯,此喘也,非息也。守喘則結。不聲不滯而 往來有迹者,此氣也,非息也。守氣則勞。所謂息者,乃不出不入之義。朱子調息銘云:靜極而噓,如春 沼魚,動極而吸,如百蟲蟄靜。春魚得氣而動,其動極微,寒蟲含氣而蟄,其蟄無朕。調息者,須似之緜緜 密密,幽幽微微,呼則百骸萬竅,氣隨以出。吸則百骸萬竅,氣隨以入。調之不廢,真氣從生,誠要訣也! 人身之氣,各有部分。身中有行氣、橫起氣、諸節氣、百脈氣、筋氣、力氣、骨間氣、腰氣、脊氣、上氣、下氣,如 此諸氣,位各有定,不可相亂,亂則賊。大則顛狂廢絕,小則虛實相陵。虛則癢,實則痛。疾病之生,皆由 於此。昔韓飛霞遇異人於黃鶴樓,授以一藥通治萬病,投之立效,以香附子為君,佐以黃連而已。蓋 人氣失其平,則為疾。故用香附理氣,其時火運,故以黃連佐之。此非深達造化者哉!養身者,毋令身 中之氣有所違諍,如行久欲坐,此從動入止也。將就坐時,先徐行數步,稍申其氣,漸放身體,止氣稍 來,動氣稍去,從此而坐,則粗不忤細矣。如坐久欲行,此從止出動也。必稍動其身,或申手足,如按摩 狀,然後徐行,不然細氣在身,與粗氣相忤矣!其餘種種,依此推之。習閉氣而吞之,名曰胎息。嗽舌下 泉咽之,名曰胎食。春食朝霞者,日始出赤氣也。秋食瀹漢者,日沒後赤黃氣也。冬食流瀣者,北方夜 半氣也。夏食三陽者,南方日中氣也。勤而行之,可以辟穀,余試之良驗。

人在胎中,不以口鼻呼吸。惟臍帶繫於母之任脈,任脈通於肺,肺通於鼻。故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其 氣皆於臍上往來。天台謂識神托生之始,與精血合根在於臍。是以人生時,惟臍相連,初學調息,須 想其氣出從臍出,入從臍滅,調得極細,然後不用口鼻,但以臍呼吸。如在胞胎中,故曰胎息。初閉氣 一口,以臍呼吸,數之至八十一,或一百二十,乃以口吐氣出之。當令極細,以鴻毛著於口鼻之上,吐 氣而鴻毛不動為度。漸習漸增,數之久可至千,則老者更少,日還一日矣!葛仙翁每盛暑,輒入深淵 之底,一日許乃出,以其能閉氣胎息耳!但知閉氣不知胎息無益也!

人之氣,吹之則涼,呵之則溫,溫涼變於吹呵之間,是故夏可使冷也,冬可使熱也。行氣者,可以入瘟 疫,可以禁蛇虎,可以居水中,可以行水上,可以噓水,使之逆流千里。氣之變化無窮,總由養之得其 道耳!

氣欲柔,不欲強。欲順不欲逆,欲定不欲亂,欲聚不欲散。故道家最忌嗔,嗔心一發,則氣強而不柔,逆 而不順,亂而不定,散而不聚矣!若強閉之,則令人發咳。故道者,須如光風霽月,景星慶雲,無一毫乖 戾之氣,而後可行功。又食生菜肥鮮之物,亦令人氣強難閉。食非時動氣之物,亦令人氣逆。又多思 氣亂,多言氣散,皆當深戒!

三 存神[edit]

聚精在於養氣,養氣在於存神。神之於氣,猶母之於子也。故神凝則氣聚,神散則氣消。若寶惜精氣而不知存神,是茹其華而忘其根矣。然神豈有形象之可求哉?孟子曰:「聖而不可知之謂神」,乃不可致思,無所言說者。如作文不可廢思,而文之奇妙者,往往得之於不思之境,神所啟也。符籙家每舉筆第一點,要在念頭未起之先,謂之混沌開基。神所運也。感人、以有心者常淺,而無心所感者常深。神所中也。是故老人之心不靈,而赤子之心常靈;惺時之心不靈,而昧時之夢常靈。皆神之所為也。《易》曰:「天下何思何慮?」此神之真境也。聖人不思不勉,此神之實事也。不到此際,總不能移易天命,識者慎之。

道宗觀妙觀竅,總是聚念之方,非存神之道。然攀緣既熟,念慮難忘,只得從此用功,漸入佳境。有存泥丸一竅者,為神居最上頂,貫百脈,存之可以出有入無,神遊八極。而失則使人善眩暈。有存眉間一竅者,謂無位真人在面門出入,存之可以收攝圓光,失之則使人火浮而面赤。有存上顎者,謂齒縫元珠,三關齊透;存之可以通貫鵲橋,任督飛渡;而失則使人精不歸源。有存心中正穴者,謂百骸萬竅總通於心;存之可以養神攝念,鬚髮常玄;而失則使人局而不暢。有存心下寸許皮肉際 者,謂衛氣起於上焦、行下脈外,生身所奉,莫貴於此;存之可以倏忽圓運,祛痰去垢;而失則使人衛勝榮弱,或生瘡癤。 有存心下臍上者,謂脾宮正位、四象相從;存之可以實中通理;而失則使人 善食而易饑。有存脾內者,謂命帶所繫、呼吸所通;存之可以養育元神後腸開竅 ;而失則使人氣沈滯;有存下丹田,謂氣歸元海,藥在坤鄉,存之可以鼓動元陽 ,回精入目。而失則使人陽易興而妄洩。有存外腎一竅,以目觀陽事者;謂心腎 相交,其機在目,存之取坎填離,而失則使人精液妄行。 大都隨守一竅,皆可收心;茍失其宜,必有禍患。惟守而無守、不取不離, 斯無弊耳。

老子曰:「綿綿若存。」謂之曰存,則常在矣;謂之曰若,則非存 也。故道家宗旨,以空洞無涯為元竅,以知而不守為法則,以一念不起為功夫。 檢盡萬卷丹經,有能出此者乎?

禪門止觀,乃存神要訣。

一曰繫緣守靜止,如上繫心一處是也,二曰制心止不復,繫心一處,但覺念 動,隨而止之。所謂「不怕念起,惟怕覺遲」者也;三曰體真止俗。緣萬殊,真心不 動,一切順逆等境心不依緣,蓋體真而往也。觀法多門,《華嚴經》事法界觀, 謂常觀一切染靜諸法,皆如夢幻。此能觀智,亦如夢幻。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執諸法為實有,致使起禍造業,循環六道;若常想一切名利怨親,三界六道,全 體不實,皆如夢幻,則欲惡自然淡薄,悲智自然增明,亦名諸法如夢幻觀。

又理法界觀,於中復有三門:一者常觀,遍法界惟是一味清淨真如,本無差別事項。此能觀智,亦是一味 清淨真如。二者若念起時,但起覺心,即此覺心,便名為觀。此雖覺心,本無起 覺之相。三者擬心即差,動念便乖,但棲心無寄,理自元會,亦名真如絕相觀。 又事理無礙觀,謂常觀一切染淨事法,緣生無性,全是真理,真理全是淨染法, 如觀波全是濕,濕全是波。故《起信論》云:「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 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而即念性 不可得。天台有假、空、中三觀,大率類此。或單修一觀、或漸次全修,或一時 齊修,皆可以入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