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東西文化及其哲學.pdf/98

From Wikisource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This page has not been proofread.

解釋莫忽略過去。在我的意思佛的形而上學在當時不肯拏出來拏出來不惟於其思想界沒有好處且恐益發糊塗膠固而不得開明。所以先説的小乘教只談相對不談絶對雖與當時思想問題不相切合而全然不顧待大乘教才對他們講説這時候又只講絶對幾不講一句相對的話了。等到唯識學出來—他是從相對講入絶對的—才把二者溝通使後人明白佛教是怎麽一回事。我不敢説印度大乘佛教都是講唯識學的但唯識家的方法也是他們的方法則其講形而上學不為獨斷。惟年代太久或流至遠方浸失原來根本那就不敢擔保了。例如中國所開之華嚴宗等又流到日本為井上圓了輩所盛談者均難逃譏評則所謂外國佛教佛教固不負其責也。

佛教的形而上學方法

我們看唯識家所指明給我們的佛家形而上學方法是如何呢這要細説就來不及我們只能簡單的告訴大家。他不象羅素舍去經驗單走理智一路也不象柏格森用那可疑的直覺他依舊用人人信任的感覺—他叫做現量。他平常講知識的時節只信任現量同比量是對的由這兩樣東西能給我們确實可靠的知識此外什麽直覺、瞑想等等都排斥這態度與西方科學家一般無二。科學家經營他的科學用的感覺和理智也就是唯識家經營他的學問之所用的工具。你展開因明、唯識的書一看就可以看見唯識家怎樣的不許人超過感覺的説話他同所謂『批評的自然派哲學』Critical Naturalism如皮爾松感覺主義一流絶相似。皮爾松所云我們離感覺則一無所有若説有一樣東西超越感覺而是實在那就不成話的這就是唯識家頭一步的議論。從這樣態度豈不是形而上學就不能講了麽不錯的。唯識家原以具體的『宇宙』觀念就是非量再從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