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page has not been proofread.
不差的。他只是順天理而無私欲所以樂所以無苦而只有樂。所有的憂苦煩惱—憂國憂民都在內—通是私欲。私欲不是別的就是認定前面而計慮。沒有哪件事情値得計慮—不但名利乃至國家世界。秋毫泰山原無分別分別秋毫泰山是不懂孔子形而上學的。大學上説『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胡適之先生看見不得其解以為這豈不成了木石了其實不是不許忿懥只是不許有所忿懥不是不許恐懼只是不許有所恐懼不是不許好樂只是不許有所好樂不是不許憂患只是不許有所憂患隨感而應則無所不可繫情於物則無一而可所謂得其正者不傾欹於外也。念念計慮繫情於物即便有樂其樂不眞若孔子則啼笑不必異人只是過而不畱中心通暢則何時不可以謂之樂乎論語上説『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美哉乎坦蕩也孔家因為有意打量安排便礙流行之理而罣於物所以要立意做樁事情就是善的也不對。所以論語上敍諸弟子侍坐孔子問他們各人要怎樣一個便説要這樣一個便説要那樣都是要有所作為的孔子都不甚許可只有曾點説『莫春者春服旣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喟然嘆道『吾與點也。』那麽孔子就不要作為了嗎不是的。他很勇猛的做事只是不出於打量罷了。所以他自己説『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旁人就説他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據我所見宋明學者雖都想求孔子的人生亦各有所得然惟晚明泰州王氏父子心齋先生東崖先生為最合我意。心齋先生以樂為教而做事出處甚有聖人的樣子皆可注意處也。
我們這時候就連帶説到天命一層。天命是孔子和儒家所常常説的如所謂『五十而知天命』『不知命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