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東西文化及其哲學.pdf/144

From Wikisource
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search
This page has not been proofread.

生機活潑更非常之好的所怕理智出來分別一個物我而打量、計較以致直覺退位成了不仁。所以朱子以『無私心』『合天理』釋『仁』原從儒家根本的那形而上學而來實在大有來歷胡先生不曾懂得就指為臆説了。我們再來講講這個『仁』。『仁』就是本能、情感、直覺是已經説過的了。在直覺、情感作用盛的時候理智就退伏理智起了的時候總是直覺、情感平下去所以二者很有相違的傾向。孔子説『剛毅木訥近仁』。又説『巧言令色鮮矣仁。』我們都可以看出這『仁』與『不仁』的分別一個是通身充滿了眞實情感而理智少暢達的樣子一個是臉上嘴頭露出了理智的慧巧伶俐而情感不眞實的樣子。大約理智是給人做一個計算的工具而計算實始於為我所以理智雖然是無私的靜觀的幷非壞的卻每隨占有衝動而來。因為妨礙情感和連帶自私之兩點所以孔家很排斥理智。但仁雖然是情感卻情感不足以言仁。仁是一個很難形容的心理狀態我且説為極有活氣而穩靜平衡的一個狀態似乎可以分為兩條件

(一)寂—象是頂平靜而默默生息的樣子

(二)感—最敏鋭而易感且很強。

能使人所行的都對都恰好全仗直覺敏鋭而最能發生敏鋭直覺的則仁也。仁是體而敏鋭易感則其用若以仁兼賅體用則寂其體而感其用。若單以情感言仁則只説到用而且未必是恰好的用故言仁者不可不知寂之義。這個寂與印度思想全不相涉淺言之不過是為心亂則直覺鈍而敏鋭直覺都生於心靜時也。平常説的教那人半夜裏捫心自問正為半夜裏心靜有點內愧就可以發露不安起來。孟子説的很明白『雖存乎人